《红楼梦》读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有感(通用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有感1
论现代人之择偶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读《红楼梦》有感。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无疑是整个红楼梦这出爱情悲剧的写照。
细读红楼不禁为宝玉和黛玉的悲惨爱情而惋惜心中也难免生出丝丝凄凉,同时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也就难免不让人将自身置于此书之中,领略其中的风韵。
然而有谁注意到薛宝钗在这凄婉动人的爱情背后心中流的种种辛酸泪。薛宝钗与贾宝玉可谓是金玉良缘从小就被认为是天生一对,而似乎对这个宝姐姐少了些类似爱情的东西的宝玉却对远方来的林妹妹甚是喜爱,林妹妹天生长得令人怜惜双眸中也饱含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她不满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和宝玉总是不按常理办事,这位林妹妹的骄纵多情在宝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宝钗似乎也看在眼里,而她却大不同于林黛玉,服从于封建礼节办事老练圆滑,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一句,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最终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薛宝钗虽与宝玉成亲而终只落得独守空房,度过余生,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可以说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的一个角色,这也令后人难以对他有一个合适的评论。
如果说林黛玉是浪漫主义的代表,那么薛宝钗就是现实主义的象征,贾宝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恋爱的浪漫,身体却被薛宝钗所象征的封建礼教的现实束缚着。现代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往往一边期待一段美好的爱情,一边用柴米酱醋盐将爱情绑上现实的铅砣,因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宝钗而放弃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个葬花而吟,香消玉损的下场。
说起红楼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凤,一个女强人。经营着即将破败的大观园,可以说是他支撑着大观园最后的光辉。如果说林黛玉是娇弱的丁香,薛宝钗就是隐刺的蔷薇,那么,王熙凤就是带刺的玫瑰。
可现实中,林黛玉式的人可以为了爱情而辛苦自己,或是放弃自己的事业;而薛宝钗式的人却只会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择手段得到爱情,绝不会因爱人的想法而退让半步;王熙凤式的人则是把爱情和事业放在一起,希望将两者并重。那么,现代人会选择哪种人?
父母之命,或像贾宝玉一样,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同时葬送了爱自己的林黛玉的性命;又或像贾琏一样,不满足于自己的家庭,不断沾花惹草,让王熙凤十分没面子;又或者……所以说曹大才子在红楼梦中写出的爱情观,几乎是代表了现代人的爱情观,至于做出何种选择,恐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决断了。
《红楼梦》读有感2
平素喜爱阅读。但如真的让我说出阅读带来的益处,似乎又是那么模糊。秋鸿有信、春梦无痕。一些人事物理原本是顺其自然,只是出于天性、爱好,非关功利,自然无需非要说出个一二三来,唯神会、心领,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如此而已!
我的阅读可以说是既不“博”也不“杂”,兴趣尽在中国古典文学。以前仅是随手涉猎,漫不经心,既不系统更不精深,如同掰苞米的猴子,一无所获、所感。近年来稍稍有所改变:先是粗略阅读了“前四史”,后又有选择地读了些唐、宋、明的点滴史料;随后读了些“八大家”;紧接着是沉浸于古代诗风词韵中。近两年来,我阅读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和有关“红学”的一些研究著述、文献资料、探讨争鸣,从中体会出许多的乐趣和个人的思索、感悟。
阅读《红楼》,我感受到无穷的“美感”:既有作者文笔之优美,亦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构思缜密的深邃美;既有叙事明了的简洁美,亦有情节流动自然的结构美;既有或富丽堂皇、或精巧雅致的园林建筑美,亦有玉粒金莼、雀金凫雁等锦衣玉食的华丽美。当然,红楼之美,最美的还是人物美:黛玉之痴情、宝钗之内敛;惜春之懦弱、探春之聪敏;香菱之“痴”“呆”、湘云之“娇”“憨”;宝琴之艳冠群芳、妙玉之孤僻高洁;尤氏精明中彰显仁慈、阿凤精明中不乏贪毒;即便是戏份不多的元春、可卿,却也塑造的或雍容华贵、气象万千,或风流婀娜、光彩照人。即便是对丫鬟仆妇、清客相公,往往着墨不多,三言两语皆形神毕肖。
阅读《红楼》,折服于作者驾驭复杂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能力和高超的描写叙事技巧。其设计人物形象之多、人物性格之鲜明皆冠绝古今。寥寥数笔,即描写人物形象活灵活现;闲闲片语,便刻画人物性格独到鲜明。仅从这点来看,《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放之于世界文学宝库,都是皇冠上绝对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阅读《红楼梦》,还让人沉迷于那么多解不开的谜。细读各种版本,从细微的差别中可看到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影子,还可以大略看到作者前后修改的真实、内在的原因和动机。但即便如此,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部皇皇巨著给后人留下了那么多难解的疑团迷雾。这也是《红楼梦》让后人孜孜探求、醉心其中最大的兴趣和乐趣所在。
《红楼梦》一部百科全书似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文学、艺术、建筑、园林、饮食、服饰、医药、宗教、哲学、礼法、制度等诸多的方面,自然对其阅读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红楼梦》绝对不能仅仅按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简单地判定为“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红楼梦》中人物都是立体的,并非是简单地一分为二:好人各个方面都好,坏人从骨子里都是坏的。除了贾宝玉对以八股文为主体内容的科举制度有所抨击、抵触外,我们似乎也看不出其它反封建的思想,相反他似乎还在经意不经意间维护着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即便是被以阶级论为主调的批评家定性为“代表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的贾母”,其身上也闪耀着怜贫惜弱、善良慈爱的人性光辉。
近两年,《红楼梦》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辉煌的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吸引了我浓厚的兴趣。张爱玲说“红楼梦未完”,用这句话来对大观园题诗的“绿腊春犹卷”,不仅极工,且也预示了热爱《红楼》、探索《红楼》、研究《红楼》的众多“红谜”还将为这部巨著的辉煌再续篇章。
《红楼梦》读有感3
回忆飞至六年级时,我初读《红楼梦》,除了满尽的悲痛,最大的就是对林黛玉的不满,一个比较高贵的女子,出身高贵,竟总是在流淌着眼泪、怄气,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态,不论遇到的事情是好是坏,总能勾起心中的悲伤,再一次落泪。
最让我打动的是这个情节: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作官,被宝玉当场“怼”了回去,这时袭人就忙在旁边解释,这个时候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成?若她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而这句话就恰好被经过的林黛玉听到了。当我读到这里时,打心眼儿里对黛玉妹妹高兴:这回黛玉一定会十分高兴。然而林黛玉听到这句话后,竟产生了四种感情,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她喜的是贾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的是贾宝玉在别人面前竟毫不避讳地夸赞自己;叹的是自己与他互为知己,又何必有全玉之说,又何必有薛宝钗;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作主,自己身体又不好,你纵为我知己,奈何我命薄。她竟又流泪了!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仅以为黛玉是一个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心里不仅充斥着不满,更有对她的无奈与伤感。
去年,由于学校的要求,我重读了《红楼梦》,重读那个另我心碎的女子林黛玉。
或许是我长大了,或许是心境不一样了,或许我把她的眼泪看得更真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林黛玉不再是那个爱耍小性子,总是与宝玉吵架而伤心流泪的女子了,不再是那个看到花自飘零,自己就掩面而泣的黛玉。
再次品读中,我豁然醒悟,她的泪流的不再是没有意义,而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绝美的体现!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要还泪的缘故,伴随着每一次的哭泣,林黛玉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衰弱。纵使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化身,而她自己却每次都为其它的悲剧而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不自主地感到红颜薄命,便不自主地为她伤心,为她落泪。
林黛玉,一个神奇的女子。你让多少人为你才情赞叹,又让多少人为你的悲剧流泪,你又让多少人为 《红楼梦》这本名著而痴迷不已。
林黛玉虽养尊处忧,清高孤傲,但其仍不失天真率性的性格。记得黛玉曾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就有这样一段描写: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得捂住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目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从此处可以看出,黛玉亦不全是悲凄哀愁的情绪,她有时亦是幽默风趣的,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精神感染。
黛玉猜忌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与她的身世有很大联系。林家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黛玉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其父母早亡,无兄无弟,黛玉小小年纪竟成了个孤儿,家庭的巨大变故严重影响到黛玉的性格。再加上黛玉本身多病,就更易于形成猜忌多疑、敏感脆弱的性格。
林黛玉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由于林黛玉高贵的出身造就了她自尊自强的性格,而又迫于无奈要寄身于外祖母家,油然而生的自卑感是人之常情,而这种深深的自卑感往往需要靠强烈的自尊去掩饰,去遮盖。由此观之,我对黛玉的不满渐渐转变为同情、怜悯。
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有大泣,也有小泣。那么我宁愿称黛玉的爱为大泣!
《红楼梦》读有感4
说到红楼梦,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并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这本书主要记叙了贾、史、林、薜四大家族的兴衰。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并称红楼梦中的“绝代双骄”,她们一个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两姨表妹,一个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一个与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一个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王熙凤,贾府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她在管。她从小当男孩养,没读过书,也不识字,可见她的教育不在于诗书文章,在于管家理事。我记得这样一句话是描述王熙凤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真可谓八面玲珑。
服侍贾宝玉的女子花袭人也是一个我较为喜欢的人物。她处事细致,把宝玉照顾得特别周到,对宝玉是百分之百的'忠心,像个大姐姐一样处处护着他。
大家应该还记得,书中还有个叫史湘云的人物,她正直、善良,善解人意又乐观,使得许多人都很喜欢她。在贾府,湘云的人际关系特别好,她和宝钗一样宽容、有涵养,和黛玉一样灵秀,而且她特别爱笑,这一点倒和我有些相像。
我不喜欢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她是一个佛教徒,她想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把家庭治理得并不怎么样,对贾母有欺骗之过,把宝玉喜欢的丫鬟晴雯赶出门后,撒谎说她变坏了。而且,王夫人总怕漂亮的女孩会夺走她的儿子。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心腹丫环,王夫人刚一发现宝玉和金钏儿说了几句话,就觉得是大事,把金钏儿赶了出去,致使金钏儿含辱投井而死,后来又用同样方法让晴雯抱屈夭亡,逼死了许多无辜丫鬟。王夫人这位母亲做得太差。
总之,红楼梦的人物可谓千姿百态,往深一层含义说,反映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清晰的看出社会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处理这些问题,才不至于像贾府一样,到最后“荣华富贵一场梦”。
《红楼梦》读有感5
这尤三姐何等刚烈人,在这回中可着实体会到了。
先是之前,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贾玲,谁知尤三姐压根不吃这一套,跳起来站到炕上指着贾琏就是一通大骂,还不带脏字的那种,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个明白,也不避讳,叫那贾琏吓得酒都醒了大半——因为根本想不到是这么个“泼辣户儿”。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纂儿,身上只穿着大红袄儿,半掩半开,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又说那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这描写的尤三姐可真是风情万种。她是少有的泼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结合,让那贾珍贾琏看得欲进不敢,欲远不舍,真是被尤三姐握于掌中,动弹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兴尽后她便撵了贾兄弟二人,自己关门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一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一面之缘的柳湘莲。“他是那萍踪浪迹,轻易不见人影。“可尤三姐说了,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常斋念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这般痴情,为一段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说到做到。
但可惜,痴情儿最终等来的是个悲剧。
柳湘莲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虽然他后面又说“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但他到底心里始终有这个念想的。贾琏让他留下个定礼,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个心不定的人。柳湘莲答应得爽快,将他传代之宝”鸳鸯剑“交去做定礼。”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这番诚意,看起来貌似挺信得过。三姐看到此剑”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尤三姐喜这把好剑,更喜她终于找到了依靠、哪怕还并不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柳湘莲后来从宝玉那儿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犹豫了起来,他说:“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才好。”看起来柳这番话有点渣,但仔细想他说出这些话也情有可原。对于这桩“天降的婚事”,他总不能傻乐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贾琏不会无缘无故来给他张罗这些。他一个平日常不见影儿的人,怎会随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后的去处。但他是现在又后悔起来,只能说为人处世还有些青涩,轻易就应下了,还交出了传家宝。又比较天真,想着去要回鸳鸯剑,以一个“家姑母于四月订了弟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一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一朵痴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一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一座破庙,旁边坐一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红楼梦》读有感6
时过境迁,追忆过往。千百滋味,皆涌心头。
红楼一梦,梦贾府兴衰过往。凡事物必有枯荣之劫。元妃之死,致使贾府失宠,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过程。犹忆曾经的贾府璀璨夺目,众人皆以迈入贾府为幸。殊不知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曾经烜赫一时的贾府早已步入垂暮之年,最终只落得人去楼空,一片凄凉之景。
红楼一梦,梦金陵十二钗。世人皆知金陵十二钗倾国倾城,才华横溢,却很少有人提及十二钗的结局——黛玉葬花,元春暴病,探春远嫁,湘云贫病,妙玉失踪,迎春虐死,惜春为尼,熙凤惨死,巧姐成婢,李纨守寡,可儿早夭,宝钗埋雪。红楼女子们的悲惨又有谁知?
红楼一梦,梦降姝神瑛凄美惨剧。前世,你为绛珠仙草,他是神瑛侍者。为报灌溉之恩,你立誓要将一生的眼泪还于他。今生,你是林黛玉,他是贾宝玉,本是天人眷侣,却硬生生被封建官僚主义所谓的“金玉良缘”拆开,从此天人两隔。
红楼一梦,梦怡红公子——贾宝玉。衔玉而生,故名宝玉。在你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你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弱质女流。记得你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你排斥旧社会封建主义的黑暗,一心向往自由平等,可见你并不如那般书生样的软弱无能;然,却想问你一句:倘若你,不能保护群芳,当初为何要纠缠不清,任由她们风吹雨打?倘若你,不能保全她们,却为何要和她们失了礼数、尊卑,无辜遭难呢?
红楼一梦,梦潇湘妃子——林黛玉。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你多愁善感,美人如泪。虽然最后你还是凄惨死去,但在世人心中你永远都没有输!你没有像当时的社会而屈服,想起你《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你高洁的来,便是高洁的离去。一首简简单单的《葬花吟》诉出多少情愫?忽记起,你曾坐在凉亭,望着远方。你,在望什么?望双亲,望爱郎,还是在望这个陌生的世界。可能,上苍让你这时走,是怜惜你的,等你看到红楼最后物是人非、凄凄萧瑟的景象,你的泪岂不流得更多,更多?
……
红楼一梦,梦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红楼一梦,梦痴男怨女、情比金坚;红楼一梦,梦功名利禄、过眼云烟。此书中刻画的人物恍若就在你我身边,怡红公子的才貌双全,潇湘妃子的多愁善感,蘅芙君子的浑厚婉转,风姐的威慑玲珑,史湘云的开朗豁达,妙玉的孤傲高洁……串联着故事,演绎着人生。
红楼一梦,梦醒时分,面对着这个浮躁的世界,忧喜参半的世界,奈何?
《红楼梦》读有感7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看着这模样竟有些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性”,这是我对你的初识,你刚现身,便给我留了一个美好如梦中初晨的身影,让人想要去追寻,再细细察看几遍书中原文,我却不免将书掩上轻叹一声。
甄英莲,真应怜,是该怜你命运多舛,一生坎坷,还是应怜你菱花空对,万雪岑岑?我想,最该怜的,还是你生于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罢。
朝为父母掌中宝,夕为贩子脚前货。你经了多年的漂泊辗转,终遇得一良人,遇得一个将真心托付于你的冯渊,是你的命运有望了吗?孰料拐子又将你卖与他家,孰料薜蟠会打死冯渊?许多的文人学者说你陷入富贵温柔乡,便转眼忘却有情人,应该在那时便去殉情而亡。
可我知道,那不是你。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们没有历过挨打挨骂如家常便饭的苦日子,没有历过三天五天无衣取暖的颠沛流离,没有历过两面三刀的人心晦涩,又怎会知你呢?或许你所想求的,仅是日子从此安稳,你累了,只想找一个地方栖息永居,可以暂时让你身上的伤痛有所舒缓……
书门中出,可笑的是你只能自己偷空学诗,你是侍妾,是丫鬟,是那不值得问一问冷暖饥寒的货物。你恐惧众人的言语,恐惧宝钗的言语,可这一次,你是如此的勇敢。你同黛玉学诗,甚至学到“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着地下抠土”的程度了,连曹公都要说起你对诗的痴迷啊,“呆香菱学诗”这可不就是你?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你是忆起自己的无依了吗?抑或是忆起自己的波折了吗?你的人生为什么如这诗中的月般,不使永团圆呢?你才华如此,何以累及你到嫁给薛蟠这样的人呢?是贾雨村听信葫芦僧而乱判葫芦案,还是当时贾史王薛同气连枝,势力庞大,而甄家早已被烧成了瓦砾场,再无辉煌?是冯渊命薄而薛蟠强势,还是那拐子丧尽天良,人道尽失?……
这些,终归于封建王朝统辖下人命的鄙薄。细细想来,倘若你没有这番容颜呢?是会被断了手足乞讨还是会烙上熊皮卖艺呢?由是观之,可怕的不是你父亲好友的置之不理,不是薛蟠的暴虐无度,不是这番那番的人情世故,正如“悲哀的不是狼吃阿毛,而是封建社会吃祥林嫂”。
你似乎就此尘埃落定,身世安稳下来,可这一切却如梦般被一场暴风雨狂击而碎,再寻不得。世上之痛苦,不在于一生痛苦,而在于得到幸福后再尽数剥回。你忍受着夏金桂的泼辣无赖,忍受着宝蟾的挑弄耍计,忍受着你一心一意侍奉的夫君薛蟠的毒打。薛蟠那些棒棍相加,是相当于多少尖刃细细剐在心上?
你不敢反抗,不敢回驳,因为那是封建制度下铁一样的枷锁,早已紧紧枷住你的手脚,动弹不得。那,为什么不像夏金桂一样呢?虽然做得恶人,可却能保全身家性命,不必如此被蹂躏践踏。只因为你身处异乡,没有后盾,薛姨妈护你,是怕传出去失体面;宝钗护你,是念着你这些年为奴为婢的情意,众人都暗含心机,你只能在其中委曲求全,半分迁就。
高鹗笔下,你是幸运的,你终于修得正果,成为正夫人,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多年积怨,心中郁结,偏又又生了副灵空的性子,身体怎能扛得住呢?宅门落败,万事俱废,你叫人拿何来维续你那虚弱的身体,高雅的外表呢?薛蟠之性,风流无耻,昨日凤今日鸡,这种事情岂不常见?
“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你的结局,有人觉得这是悲剧,可我却不觉,赤裸裸来自当干干净净去,你是莲,是水中芙蓉,你不愿沾染世俗的半分心机,那便化作一缕香魂,魂归故乡罢。或许这样,你才得以选择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夫婿罢。
叹香菱,叹你命运悲;梦红楼,转眼皆消散。
愿这世间女子,不必再经香菱一般的命运,能承欢膝下,与父母笑脸相迎,能自在地沐浴在春日媚光中,映着几树青葱,笑靥如花。
《红楼梦》读有感8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总共也就出现了两三回,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刘姥姥却让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刘姥姥第一次出现,便是因为家中无钱过冬,便想去荣国府攀攀旧亲要点钱财来,她迟钝却又精明,知道叫板儿去开口要钱比较好点,只可惜板儿经历尚浅,只顾着吃东西,把身上背负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幸亏荣国府有的是钱财,便给了她三十两银子,哄得刘姥姥屁颠屁颠的回家去了。
刘姥姥虽爱财,却又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见自己用了荣国府的便送了些瓜果蔬菜给贾母等人,并且用她那机智幽默具有农村特色的语言逗笑了贾母,之后不免要有些赏赐。
刘姥姥爱财但不贪财,并且有一颗善心 。当贾府破落,凤姐将死之时,刘姥姥仍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继续为他们充当喜剧角色,凤姐请求刘姥姥为她祈福,并且把手上的金镯给了她做祈福的钱,但刘姥姥并不收下,而是真心实意的准备帮凤姐祈福,只可惜红颜命薄,刘姥姥还未帮凤姐祈福,她就先归西了。其实当初刘姥姥就是收下凤姐的镯子,又有几人知道呢!由此可见,刘姥姥虽爱财,但不贪财。
一个质朴却又步伐精明,爱财却又不贪财的刘姥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读有感9
语言含妙道,处处藏玄机。——题记
《红楼梦》中人物取名的艺术十分具有特色,对此书的内容或是人物的命运皆有暗示。
“甄士隐”意为“真事隐”,“贾雨村”意为“假语存”。即为真事被隐藏了,而假语存焉。有反应当时社会趋炎附势,因一己私利而满是虚言,以权势掩盖事实真相,颠倒是非之意,暗示书中的内容。
“甄英莲”意为“真应怜”,起初她幼时被拐子拐走,长大后先后被卖给了冯渊与薛蟠二人,引得争分出了案子。可以说是暗示她一生悲惨,令人怜惜。而“娇杏”意为“侥幸”,她本甄家丫鬟,偶因当初一回眸,雨时得意便成了人上人。
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形式,读起来,也让人浮想联翩,猜测其中暗藏的玄机,也是一番滋味儿,妙不可言啊!
“金陵十二钗”中对金陵姑娘的判词在后续情节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是为后暗藏伏笔,或是暗示后续情节的发展。即便没详细去写,也可在这判词中悟得一二。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前三个字倒着念即为“林黛玉”,前半句暗示着贾宝玉对林黛玉心中的牵过。而后半句则是薛宝钗的判词,“雪”与“薛”谐音,暗指她的结局冷落凄苦。
对于人物的描写,作者可谓是恰到好处。对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既为朴素而不失端庄典雅,也映衬了她清高孤傲的性格。对于贾宝玉的外貌描写则用了大量的笔墨,既为十分华贵,扮相古怪,与众人格格不入,同样映衬了他叛逆的性格。
对于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亦是十分贴切,每个人皆有每个人的特点。
刚接林黛玉进贾府之时与王熙凤的第一次见面,一阵大笑,人还未到,她的笑声以传入众人耳里了。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之高,及她自身张狂的个性。
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时,凤姐拿其取笑,其中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哟哎哟”地笑着,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她体弱的特点。
其中还有众多诗词歌赋,作者也以诗词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大大增加了这部著作的文化底蕴,也可体现出作者文化功底之深厚。
黛玉葬花吟一曲《葬花吟》,千肠百转间,令人黯然神伤。明写花,实则写人,是黛玉对身世的感叹,也体现出她的多愁善感之性格与她诗人之气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自言满纸荒唐,可却处处暗藏玄机。四大家族的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恰恰能够反应当时社会的势力。写尽世态炎凉,终是大梦一场空。
《红楼梦》读有感10
世界上,有多少悲剧?想一想莎士比亚写的悲剧集,那悲苦的剧情是普通的事物所不能比的。《红楼梦》中的苦情我是读一次就为他们的宝黛之爱落一次泪。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识是在贾府,当时黛玉的妈妈刚患病去世不久,黛玉就被送到贾府下了。但由于当时的古代,黛玉的身份在贾府是低人一等的。后来她的父亲也去世了,她便是真正的寄人篱下了。黛玉的多愁善感便由此而生。
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古代的封建思想所导致的。一是因为黛玉病重,怕是为短命之人;二是因为黛玉的身份只是个外人,并不是贾母的外孙女所致;就因这两个原因,贾母就使凤姐的“调包计”使宝玉与黛玉被蒙在鼓中,以至于后来宝玉狠心为了黛玉而出走不碰世俗红尘,而黛玉在宝玉娶亲时病重身亡的悲凉故事。
从中,是因凤姐从中作梗,给贾母出谋划策,才导致了后来的故事,那么凤姐又是怎样一个传奇人物呢?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凤姐是俗气贪财,爱见风使舵的一个虚荣的人,凤姐一手操控,宁荣二府的大事小事,是一个精明的人。但,她太过精明,由于贪欲,她干了不少的背地里的勾当,贪污了不少钱财,到后来,她的下场十分可怜,但可怜之人就是有她的可恨之处,要知道,凤姐最后贪污的事被查出来了,她就是害地宁荣两府落败的罪魁祸首,因为她,导致黛玉与宝玉美好的爱情破碎,害地宁,荣两府落败,财产丫环全部充公!凤姐最后也没有善终,她心怀愧念,病重身亡,临死前把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
《红楼梦》,红尘楼中含情一梦,一把辛酸泪,千年情爱走一回,终会被粉碎!
我讨厌封建社会中对父母命婚姻的难违,我觉得,做人不能像凤姐一样,要老实地生活着,不能做亏心事与坏事,那怕是一点,也会遭到恶报。
我欣赏林黛玉的敢爱敢恨,厌恶封建社会的腐败与丑恶。
《红楼梦》读有感11
今日,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可是最终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终闹得家破人亡。贾宝玉出了家,王熙凤死了,贾母也死了。
虽然贾家灭亡,可是我也喜欢林黛玉,刚强、冷漠,但最终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终贾宝玉嫁给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林黛玉是我在《红楼梦》喜欢的一位人物,因为她刚强、冷漠。因为她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
《红楼梦》读有感12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最后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后闹得家破人亡。但是我很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是敏感而善良的,刚强、冷漠,但最后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后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红楼梦》读有感13
暑假里我拜读了许多书:《红楼梦》《三国演义》《罗宾逊漂流记》……但其中我还是最喜欢读了《红楼梦》。
因为它的故事情节生动描述出主人公的长相,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荣国府的兴衰,我以后再我的文章里也要用到这些描述手法。
我喜欢文章的故事情节,更喜欢故事中的人物。比如:爱生气的林黛玉,内心宽广的贾宝玉,爱出主意的凤姐和贫穷的刘姥姥……
我把书里的资料总结出了一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主要表达的意思是荣国府的强大到最终的衰败。
我最喜欢读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有感14
《红楼梦》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小学时,对它就耳熟能详,因为老师常常提到四大名著,有时还会顺带讲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不知为何从没看过四大名著的我却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正因如此我便让爸爸给买了一本。
《红楼梦》主要描述荣宁二府由胜极而衰的历史。从原本便兴盛的荣宁二府到“元春蒙恩受晋封”更是锦上添花,荣宠之至再到后来家道日衰,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真实演绎了中国古代贵族家庭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所以说《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从《红楼梦》中一位重要的人物王熙凤来看,荣宁二府内勾心斗角,赌、偷、骗横行,龌蹉之极,充分暴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及道德的沦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分明,上下级的生活境况可谓是天壤之别。其中许多人物都是表里不一:明面上做的尽善尽美,背地里却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
那些人总带着一张虚伪的面具,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又隐藏着何种真实的面目?那虚伪的面目下又是怎样权利与欲望交织而成的扭曲的面容。现在,在当代那些官场之中不也是如此的?
《红楼梦》中生动形象的揭露了人性的丑陋。《红楼梦》也预示了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那么试想一下,如果现今的社会,官场再如此腐败下去,那腐朽的历史会重演吗?
《红楼梦》读有感15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性格孤傲、叛逆的林黛玉,叛逆的贾宝玉,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善于拉拢人心的薛宝钗,精明能干、谄上欺下、狡诈贪婪的王熙凤,满口仁义道德、宽柔待下、其实公然徇情枉法的贾政,虚伪残酷的王夫人等一系列人物鲜明的形象,融入到贾家的衰败描述中,揭示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的主题。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红楼梦》读有感16
淡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如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于是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这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还是平静又柔软,只是笼罩着无比幽怨的气息。
贾宝玉,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执着……
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并精通权术,也因此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也随月光一同静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的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啊!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才凸现出它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灵彩,使它成为不朽的杰作。
月光还是轻轻地,静静地,淡淡的……
《红楼梦》读有感17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duhougan/2021-01-10 081818/444288.html